您的位置:主页 > 探索发现 > 正文

欧洲最古老的遗迹(欧洲的考古发现新证据颠覆历史)

发布时间:2023-07-27 16:24
考古学家在意大利的洞穴中发现了一具儿童遗骸,新分析发现,这些遗骸属于欧洲已知最早的智人女婴。这一发现有助于解决关于婴儿地位的问题,尤其是几千年前女婴的“人格”问题。

欧洲最古老的遗迹(欧洲的考古发现新证据颠覆历史)(1)

在国家地理探险家Jamie Hodgkins的带领下,考古学家团队调查了意大利西北部的一个洞穴里1万年前的婴儿尸骸。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从古代遗址提取的DNA,确定“妮芙(Neve)”在很小的时候死去,并被精心埋葬。供图:JAMIE HODGKINS, PHD, CU DENVER

撰文:TOM METCALFE

考古学家在意大利的洞穴中发现了一具儿童遗骸,新分析发现,这些遗骸属于欧洲已知最早的智人女婴。这一发现有助于解决关于婴儿地位的问题,尤其是几千年前女婴的“人格”问题。

根据当地一条河流的名字,女婴取名为“妮芙”;1万多年前,她死亡时,只有40到50天大。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她的死因,如今只剩下几根小骨头和裹尸布上的贝壳珠子。在附近发现的雕鸮爪似乎是她的陪葬品。

考古学家很少发现古代人类儿童的遗骸,尤其是新生儿的,因为它们太小、太脆弱,无法历经千年保持完整。成人的遗骸更常见,但史前墓葬的考古记录有几千年的巨大缺口。当考古学家发现古代儿童遗骸时,往往无法判断他们的性别,因为骨骼中的DNA已经变质。

然而,妮芙的遗骸是一个例外,它们在地下沉睡了1万多年,仍然有足够的DNA供科学家分析,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考古学家、国家地理探险家Jamie Hodgkins解释说。她也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研究结果发表于12月14日《科学报告》杂志。

“这段时期,也就是1万到1.1万年前,遗骸的数量极其稀少,”Hodgkins解释说。这么古老的人类遗骸中,很少有可用的DNA,“这是一个缺口,我们什么都没有。”

欧洲最古老的遗迹(欧洲的考古发现新证据颠覆历史)(2)

和妮芙一起埋葬的,还有约60颗用贝壳做成的珠子和坠饰。供图:JAMIE HODGKINS, PHD, CU DENVER

留存至今的DNA很重要,因为它有助于确定婴儿是女孩;研究人员认为,对遗骸的精心处理证实女婴,可能也包括男婴,在群体中具有“人格”。换言之,他们出生后就被认为是群体的一员。

“它告诉我们,人格,或者群体中的个体认同,被传递给了非常年轻的女性,”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古人类学家、新研究的合著者、Hodgkins的丈夫Caley Orr说。

科学家无法确定婴儿被视为个体的年龄,以及男孩女孩是否被平等对待,部分原因在于,从已出土的少数古代儿童墓葬中,我们获得的信息很少。但德国耶拿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的考古学家Michael Petraglia认为,这种解释较为合理。“我同意这份证据表明男孩女孩得到了平等对待,”他在邮件中说:“这与(今天)奉行平等主义的狩猎社会一致。”Petraglia没有参与此次研究,但研究了早期非洲智人儿童的遗骸。

Hodgkins和Orr还指出,同一时期(大约1.15万年前),在为数不多已知与妮芙年龄相仿的婴儿遗骸中,有一个埋葬于今天阿拉斯加的塔纳纳河谷。古代DNA证实,这个婴儿也是女孩;种种迹象显示,遗骸同样得到了精心处理,也有陪葬品。“这意味着,在共同的祖先文化中,包括女性在内的婴儿人格,有着更深的根源;它几乎于同一时间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人类群体中,”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

Hodgkins说,传统上,考古学都是通过男性视角进行观察的,她担心很多女性故事因此被忽略。“装饰华丽的墓葬被认为属于男性,因为我们更熟悉西欧的观念,即男性有地位,女性没有,”她说。但最近的考古发现表明,有维京女战士、铁器时代的非二元性别领导者、青铜时代的女性统治者。“考古学里缺乏女性故事。”

目前,妮芙是欧洲最古老的女婴遗骸。但Hodgkins认为,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随着DNA分析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过去的女性,”她说。她还希望,更多女性参与其中,会让考古学发生一些变化。“如果只通过狭隘的个人视角来查看考古记录,那么就会错过随着时间流逝而保存下来的多样性……”

发现妮芙遗骸的洞穴位于意大利西北部,被称为Arma Veirana,在研究人类进化的科学家中很有名。挖掘工作从2014年开始,考古学家发现4.4万年和3万年前,这里曾被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智人所占据。这意味着,洞穴里的文物和遗骸处于最后的尼安德特人和最早的智人之间的过渡时期,科学家希望知道关于这一时期的更多信息。

2017年,研究团队在Arma Veirana洞穴寻找尼安德特人的遗迹时,发现了智人婴儿最早的骨头。这些在当年实地考察计划的最后几天被发现,因此第二年,整个墓葬才被完整挖掘出来。当时,Hodgkins怀孕了并且知道自己怀的是女孩,这非常影响她的挖掘工作。“我用筛子处理沉积物时,发现了牙齿和小手骨”,她说:“这令我感到心碎,因为手是人体非常亲密的一部分。”

研究团队发现了60多颗用两种贝壳做成的珠子和坠饰,它们似乎被缝在了包裹婴儿的遮盖物上(现已分解)。这说明,群体中有人曾去过距离密林山丘大约20千米的海岸,收集贝壳制作装饰品,或者通过交易获得。一些装饰品上有大量磨损痕迹,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人类学家、研究合著者Claudine Gravel-Miguel认为,它们原本可能属于群体里的其他成员。

古人类学家、位于布尔戈斯的西班牙国家人类进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María Martinón-Torres说,Arma Veirana墓葬是“人类与亡者交流的很好的例子,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在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中都记录到了。”

Martinón-Torres没有参与最新的研究,但她领导了对约7.8万年前,埋葬在非洲的智人儿童的研究。这个时间比我们智人抵达欧洲早了几万年。

她同意这个观点,即Arma Veirana洞穴的发现突显了人类儿童出生后就被认为是群体的一员。“我们就有证据显示,从早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时期开始,儿童就具有人格,”她在邮件中说:“非洲最早的葬礼记录……涉及到儿童和对遗体的精心处理方式。”

在原始人和一些灵长类动物中,婴儿早夭似乎会引发激烈的情感,Martinón-Torres补充说:“在现代也有这种现象,黑猩猩会悼念死去的婴儿。”

(译者:Sky4)

欧洲最古老的遗迹(欧洲的考古发现新证据颠覆历史)(3)

历史上有哪些地质学家?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么一批人,一边忍受着战乱或者贫穷,一边行走在中华大地上,寻找着能保障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矿产资源,他们就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地质学家。本期,《矿业界》梳理出中国近代史上18位地质学家的介绍,看看你能认识几位?

以下排列顺序按照姓氏排列,不代表影响力及学术排名

No 1

丁文江

欧洲最古老的遗迹(欧洲的考古发现新证据颠覆历史)(4)

丁文江,字在君,1887年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是中国地质事业著名的创始人之一。

丁文江1902年秋(15岁)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夏,由日本远渡重洋前往英国。1906年秋在剑桥大学学习。1907-1911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1911年5月离英回国,回国后在滇、黔等省调查地质矿产。1911-1912年在上海南洋中学讲授生理学、英语、化学等课程,并编著动物学教科书。丁文江从事地质事业自与章鸿钊相识始。

1911年9月应京师学部留学生考试,他与中国早期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相识。

1913年2月再次赴北京、担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其后不久,与章鸿钊等创办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培养地质人才,并任所长,1914年辞去所长职务,再度于1914年2月至1915年1月赴云南进行野外调查。

1916年他与章鸿钊、翁文灏一起组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担任首任所长。

1917年丁文江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并列席巴黎和会。丁文江向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建议聘请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及当时在英留学的李四光到该校任教。

1921年丁文江辞去地质调查所所长职务后,兼任名誉所长,担任北票煤矿总经理。

1929年春负责对西南诸省的地质调查,并开始兼任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1931年任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

1933年6月丁文江离上海赴华盛顿出席第16届国际地质大会,与葛利普、德日进同行。其后再次到欧洲考察,9至10月访问苏联。

丁文江在创办及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期间,非常重视野外地质调查、提倡出版物的系列化、积极与矿冶界协作和配合,并热心地质陈列馆及图书馆的建设。他担任《中国古生物志》主编长达15年,在地学界极有影响。

丁文江为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1922年1月在北京西城兵马司9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1923年当选第二届会长。

No 2

侯德封

欧洲最古老的遗迹(欧洲的考古发现新证据颠覆历史)(5)

侯德封,1900年5月4日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河西村。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曾任山东莱阳县中学教员。1926年起,先后在河南中原煤业公司、北平农矿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太原晋绥矿产测探局等单位从事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技正,1942年任该所所长。1946年去南京,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陈列馆主任。解放后,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一级研究员、代所长,1951年任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1957年为地学部)学部委员。1957年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58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系教授、系主任。1959年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务委员。196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还先后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兼会计、常务理事、书记、副理事长、《地质论评》编辑主任等职。1978年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1980年2月24日在北京病逝。

侯德封早年在区域矿产地质,特别是煤田地质、石油地质、铁矿及有色金属矿产地质的调查和研究上有重大成就。主要著作有:《河南修武县煤田地质》、《山西之菱铁矿》、《四川省铁矿概略》、《黔北地质矿产》以及《第三次中国矿业纪要》、《第四次中国矿业纪要》、《第五次中国矿业纪要》等,后者是中国各时期地质矿产事业的重要总结。

解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曾发表《从地质观点对中国锰、铁等矿产的寻找提几点意见》、《目前中国的锰矿问题》等文,提出了新观点,为解决钢铁工业所需铁、锰矿资源问题做出了贡献。他又领导并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西北石油地质调查、东北及西北综合地质考察、第四纪地质研究等项工作,特别对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支持很大。

1957年以后,他领导并参与了稀有元素与稀土元素研究及找铀矿的工作,不仅解决了生产上和国防上的有关问题,而且提出了“核子地质学”、“核子地球化学”的新学术思想。主要论著有《同位素地质学中的若干问题》、《核转变能与地球物质的演化》等。他从物质是由基本粒子组成这一概念出发,去认识地球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他指出,组成地球的一切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球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通过对同位素成分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元素共生系统以及量与质的变化规律。他又认为各种核结构储藏能量,在核转变过程中释放出来,并作用于地球物质,它产生的一系列地质作用,是地球物质演化的基本因素和动力。

侯德封善于把近代核物理、核化学理论运用到地质科学上,从而不断创新,在地质学理论探索中取得重大成就,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No 3

黄汲清

中国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古生物地层学家、石油地质学家。1904年生于四川省仁寿县。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1932年留学瑞士,193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考察欧美地质。1936年回国,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1937年任所长,1940年仍任地质主任。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西南地质局局长。1954年任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常委。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学部首批学部委员。1956年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1957年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兼大地构造研究室主任。1958年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理事长。1980年获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荣誉博士学位。1982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1985年获美洲地质学会荣誉会员称号。1988年获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1994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奖”优秀奖,同年3月22日在北京病逝。

黄汲清1929年参加丁文江领导的西南地质大调查。至1932年,发表了关于中国南方二叠纪珊瑚、腕足类的《中国古生物志》专著4部以及《二叠纪生物地层学之基础》。

黄汲清于1942年领导了新疆石油地质调查,1943年完成《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1947年出版,提出了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含油的新观点。1955-1957年,他为我国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制定了相当完整的工作规划,对以后大庆、胜利、大港、华北、辽河、塔里木等油田的发现,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黄汲清1945年发表了《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专著,首次对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用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大地构造的基础,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他划分出中国若干地台和地槽褶皱带,又划分出古亚洲式、滨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三大“构造域”。他在此基础上创立和发展了“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80年代以后,又将多旋回说与板块构造论结合起来,提出“板块手风琴运动”模式。

黄汲清40年代曾领导主编了14幅《1∶100万国际分幅中国地质图》及1幅《1∶300万中国地质图》。60年代又主持了1∶100万国际分幅的全国一套地质图件(包括地质图、矿产图等)的编绘。他是中国地质图类编绘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黄汲清作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重要领导人,极其重视总结成就与经验,对地质学史之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方面重要著作有:“30年来之中国地质学”(1946)、“中国地质科学的主要成就”(1983-1984)、“辛亥革命前中国地质科学的先驱”(1982),“略述中国早期地质工作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1990)。他主持编纂的《翁文灏选集》(1989)和《丁文江选集》(1993)也是重要的学术遗产整理成果。

No 4

李春昱

中国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1904年5月8日生于河南汲县。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工作。1929年参加丁文江领导的西南地质调查。1934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师从大地构造学权威H.施蒂勒。1937年获博士学位,旋及回国。1938年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1939年兼任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1941年兼任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1942年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1950年任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总队长。1951年任渭北煤田普查大队队长。1953年任华北地质局总工程师。1956年任地质部北方总局总工程师。1958年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区域地质室技术负责人。1965年任全国区域地质测量局技术负责人。1972年任地质部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技术负责人。1978年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1988年8月6日在北京病逝。

李春昱早年曾在河北、福建、四川、西康等地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取得重要成果。尤其是他与谭锡畴在四川、西康地区连续工作两年多,发表了大量论著。他们联名发表的《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1935,1958)是我国区域地质的重要专著,其中预测了四川中梁山煤田及若干油田,首次论证了云南石鼓附近金沙江袭夺红河河谷的重要现象。

李春昱1950年发表“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提出“四川运动”的重要概念,揭示了中、新生代之交的地壳运动。70年代初,他发表了“试谈板块构造”与“再谈板块构造”两篇评介文章,积极引进板块构造新观点。他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首次用板块演说系统解释了秦岭、祁连山的构造发展史,多次指出塔里木-中朝地块以北古生代板块缝合带的存在及其对地质矿产勘查的重要意义。他发表了“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1975)、“板块构造与多旋回构造运动”(1979),“槽台论点与板块构造学论”(1986)、“板块构造基本理论与方法”等重要论著。他是在中国倡导板块构造学理论研究的最主要代表人物。

李春昱1972年倡议并参与指导了《1∶500万亚洲地质图》编辑工作,1976年出版,使我国首次进入了编制国际地质图件的行列。在此图的基础上,他又领导、主编了《1∶800万亚洲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1982年出版,首次用板块构造观点对亚洲大陆显生宙以来的岩石圈板块进行了划分,对其大地构造演化特点和过程作了表述。这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国际性大地构造图件。此二图之编制,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地质学界的地位。

No 5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No 6

穆恩之

中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1917年9月30日生于江苏丰县。1943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湖南晃县汞业管理处甲种实习员、工务员。1945年入重庆北碚(后迁南京)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先后任技佐、技士。1950年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关于笔石的演化和分类”一文,提出世界上较早的笔石分类系统,以后逐渐完善,为笔石学界广泛采用。他提出了笔石的重要演化趋向,认为笔石体的简化、生长方向的转变起主导作用,次一级的趋向还有胞管的变形、体壁的退化和局部增厚、胎管的扩大等。他系统总结和建立了我国的笔石带:奥陶纪25个带,志留纪23个带,泥盆纪5个带。他又划分出5个笔石动物群:寒武纪树形笔石动物群、奥陶纪反称笔石动物群、对笔石动物群、叉笔石动物群和志留纪单笔石动物群。他还提出“生态分异学说”,认为不同笔石动物群的产生,是各种笔石以其不同的生活方式,适应各种环境,进行生态分异的结果。

穆恩之在地层学上的重要著作有《中国的志留系》(1962)、《中国志留系对比》(1986,与A.J.布柯合著,是《东亚志留系对比》之一部分)、《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1984)、《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1984),这些著作都是中国下古生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经典著作。

穆恩之还研究了我国古生代和中生代海百合、泥盆纪海蕾、白垩纪及第三纪海胆等化石,建立了志留纪和三叠纪的海百合序列及白垩纪的海胆序列。

穆恩之曾任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又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地质学、古生物地层学人才。

No 7

裴文中

中国古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旧石器考古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1904年1月19日生于河北省丰润县。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28年参加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1929年成为发掘现场负责人。1935年赴法国留学,师从步日耶教授进修史前考古学。1937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从事古人类文化和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先后任该所技士、技正。1950-1953年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博物馆处处长。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首批学部委员。1957年荣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称号。1963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1979年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同年,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史前学和原史学协会名誉常务理事。1982年当选为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名誉委员。同年9月18日在北京病逝。

裴文中是中国古人类学的重要创始人。他于1929年12月2日在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中国古人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此,中国科学社于1930年授予他金质奖章。他学术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史前人类学和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及地层学等等,其主要著作有:“周口店洞穴层含人化石堆积中发现的石英器和其他岩石的石器”(1931)、《周口店第1地点之肉食类》(1934)、《周口店山顶洞文化》(1939)、《周口店山顶洞动物群》(1940)、《广西柳城巨猿洞及其他山洞之食肉目、长鼻目和啮齿目化石》(1987)等等。他在我国建立了若干第四纪不同时期的生物地层标准剖面。

裴文中科学生涯数十年间,足迹几乎遍及全国,领导并参与了许多大型的古人类调查与发掘。如1955-1957年广西山洞的调查,发现了巨猿的确切产地和层位,为华南建立了第一个早更新世洞穴堆积标准剖面。50年代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地点群的发掘和研究,改变了对红色土层时代的部分看法。为华北建立起了晚更新世早期的标准剖面。坚实的野外工作,精心的室内研究,使他对第四系与第三系界线问题、第四纪哺乳动物区系、体形变化规律、我国旧石器文化特征和多样性,以及原始社会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取得卓越成就。

裴文中也是杰出的科普作家,他的科普著作《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1934)《中国石器时代》等等,对于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效果十分显著,影响极为深远。

No 8

孙云铸

中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教育家。1895年11月生于江苏省高邮县。1918年由北洋大学矿产科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毕业,留任助教。1927年在德国哈勒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31年兼清华大学教授。1936年兼中心大学访问教授。1937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教授、系主任。1946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地质部教育司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首批学部委员。1956年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1月5日在北京病逝。

孙云铸是我国无脊椎古生物学及生物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重要学术成就是对寒武纪地层、地史及其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1924年他发表的《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是我国学者发表的第一部大型古生物学专著,以后他又发表了《中国北方上寒武纪三叶虫化石》(1935)、《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1948)《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1961)等等。他描述发表了三叶虫化石几十个属、100多个种,其中他发现并建立了18个新属、86个新种,绝大多数是寒武纪(特别是晚寒武世)地层的标准带化石。他多次研究总结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问题,最后将中国寒武系修订为3个统、10个阶、20个化石带,为中外地质界长期沿用。

孙云铸一专多能,对于其他各时代地层(特别是古生界各个系)、其他各门类化石(特别是笔石、菊石、珊瑚、棘皮动物等)都有长期精深研究,发表过著作数十种。他还发表过很多古生物地层学、历史地质学的综合性著作,如《就中国古生代地层论划分地史时代之原则》、《太平洋,早古生代生物扩散的重要中心》、《中国古生代各系界线问题》、《海侵的基本概念和问题--着重讨论中国古生代各纪动物群及其分区》等。这些论著对广大地质工作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孙云铸在中国地质学界、古生物学界始终居于领导地位,他是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古生物学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并多次担任两会会长(理事长)。

孙云铸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主要讲授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中国标准化石》等课程,并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培养了不少地质、古生物、地层学方面的精英。他担任新中国地质教育领导职务时,积极筹建地质院校,组织领导地质教材的编审工作,并亲自参加并领导编撰《古生物地史学》教科书,他为加速培养中国的地质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No 9

翁文灏

1889年6月1日生于浙江省鄞县。1971年1月27日逝世于北京。翁文灏是中国地质事业的著名创始人之一。

1902年翁文灏应乡试,列名秀才,时年13岁。1908年赴欧洲留学,1912年获比利时鲁文(Louvain)大学博士学位。1913年回到北京,任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教师至1916年。1916年翁文灏在北京与丁文江等人共同创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矿产股股长,1922年任该所代所长,1926-1937年任所长。并曾兼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地理系主任、清华大学代理校务(即校长)等职。1932年开始进入政界。但一直关心地质调查所的工作。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取道香港去法国,1951年经香港回到北京。

翁文灏在地质调查所任职期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实验室——“沁园燃料研究室”;第一个土壤研究室;中美合作新生代研究室并参予主持周口店北京猿人遗骨的发掘工作。

1933~1934年,翁文灏与丁文江、曾世英合编出版了中国地图集(《申报地图》),是中国第一部使用等高线的彩色地图集。

翁文灏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与李四光同任首届副会长(1921)。1924、1926、1931及1941年四次任会长。并长期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理事。

No 10

谢家荣

谢家荣,地质学家,矿床学家,1898年7月生于上海,1966年逝世于北京。

1913~1916年谢家荣在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毕业后进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工作。由于工作颇有成就,被派送美国留学,192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理学(地质)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两广地质调查所技师、技正;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和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教授。

1929年,谢家荣赴德国柏林地质调查所及弗兰堡大学研究煤岩学和金属矿床。1930年归国,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先后任沁园燃料研究室名誉主任和北平分所所长,其间又曾兼任清华大学教授和地学系主任;1935年兼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师范大学教授。1937任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江华矿务局经理等多项职务。

解放后历任华东工业部矿产勘测处处长;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普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石油部顾问。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谢家荣是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和首任书记(秘书长),又历任常务理事、理事长等。1936年他建议创办《地质论评》,并任编辑主任。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胡适劝他去台湾,被他拒绝。他组织矿产勘测处职工保护设备和资料,迎接解放。

谢家荣在矿床学方面造诣尤深。他博学多才,有著述400余种,其中在矿床学领域,涉及煤、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磷、铁、锡、铜、铅、锌、黄铁矿、铀等诸多矿种,他的《中国铁矿之分类》是我国关于金属矿床分类早期论文,在中国矿床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他领导下于四十年代后期发现了安徽淮南八公山煤田,他推断的淮北煤田分布规律和指出的找矿远景,已被证实;他还发现了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及我国第一个三水型铝矿(福建漳浦)。

他在研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时,指出江西城门山是有希望的铜矿床,经江西省地质局勘探获得了成功。谢家荣对中国石油所作的理论预测,其中有不少已得到证实,最突出的是华北平原古潜山油田。此外,他还是我国现代岩心钻探工作的前躯。

谢家荣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为矿物学和矿床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No 11

叶良辅

欧洲最古老的遗迹(欧洲的考古发现新证据颠覆历史)(6)

叶良辅,字左之,杭州人。1894年生,1949年9月于杭州去世。是我国早期的地质学家、岩石学家。

1913年叶良辅考入工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地质,1916年毕业后,进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20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仍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后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7年任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5月杭州解放,他任浙江大学地理系系主任,不幸于同年病逝。

叶良辅属于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学家。他工作伊始便参加了对北京西山地区地质矿产的调查工作,并执笔写成了《北京西山地质志》(于1920年出版)。这是我国地质学家详尽解剖一个地区的区域地质的最早研究成果。

叶良辅对全国许多地区的地质矿产作过调查研究,其中较重要的是对火成岩和有关矿床的研究。他于1925年发表了《中国接触变质铁矿地区的闪长岩类岩石学》和《山西临汾县方沸石正长斑岩》两篇著作。1930年,他与其它学者联名发表了《浙江平阳之明矾石》一文,指出明矾石是由凝灰岩和流纹岩受到来自酸性侵入岩中的硫质流体交代蚀变形成,并指出用明矾提取铝及制作钾肥的可能性。

1931年,叶良辅与同仁联名发表了《浙江青田县之印章石》一文,对优质工艺美术石料——刻印章用的“青田石”作了详细研究,指出这种岩石主要是中高温含矿溶液与火山岩互起化学反应形成的,主要矿物成分有叶蜡石、绿霞石等。同年,他又发表了《华南沿海一些省份流纹岩和凝灰岩的明矾石化与叶蜡石化》和《中国南方海岸的火成岩》。1932、1934年,又先后与喻德渊联名发表了《山东海岸变迁的初步观察与青岛的火成岩》及《宁镇山脉火成岩发育史》等。

此外,叶良辅曾与许多学者联名发表研究论文,如《安徽泾县、宣城煤田地质》、《安徽北部铁矿的类型与成因》、《湖北阳新、大冶、鄂城之地质矿产》及《湖北灵乡铁矿》等。

叶良辅早年曾和谢家荣一起考察了长江中下游地质地貌,并于1925年共同发表了《长江巫山以下地质构造与地文史》一文,讨论了长江成因和长江流域地形变化历史。在浙江大学工作期间,发表了《地形研究指要》、《瀚海盆地》等研究论文。

叶良辅虽然逝世较早,但他对中国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火成岩石学、地貌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地质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No 12

尹赞勋

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1902年2月生于河北平乡,1984年1月逝世于北京。

1919年,尹赞勋入北京大学,1923年留学法国,在里昂大学地质系学习八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前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技师、技正,并兼任中法大学和北京大学讲师,后担任地质调查所副所长、代所长。1942年任前经济部地质调查所副所长、代所长。解放后,先后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等职。尹赞勋还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二、三、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尹赞勋为开拓中国早期地质工作、发展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1931年从法国学成归来,即开展第四纪地质及山西大同火山的调查与研究,获得了重要认识。1940年在贵州遵义等地开展地质工作,绘制完成我国第一幅古地质图。尹赞勋对玉门石油的生成做了详细研究,奠定了我国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他还从事了大量地层古生物工作,尤其对志留纪地层的研究最为详细、深入,对志留纪的笔石化石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认为笔石是海洋浮游生物,是最好的海相标准化石之一,对区域性和洲际间的地层对比特别有用,并描述鉴定了大量滇西、川南、黔北的化石标本,发表了多篇论著。

解放后,尹赞勋继续致力于古生物地层研究,领导并亲自参加编制《中国区域地层表》,系统总结全国地层研究成果,编著《地层规范草案及地层规范草案说明书》,对整理、统一和发展我国地层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964年,他主持并参加了中国石炭系的深入研究,为整理和澄清石炭纪地层做出了良好示范,所取得的成果博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尹赞勋对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另一卓越贡献是把西方板块运动的研究引入我国。从1971年起,尹赞勋把当时在国际地学领域中异军突起、具有创新意义的板块构造学说介绍到中国地质界,他利用各种报告会和座谈会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认同这一学说、开展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发展远景,发表了“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等一系列论著。这些论著大大冲击了多年来传统地质学“固定论”的思想,开拓了人们的思路,对我国地学界的科研、教学和生产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尹赞勋不仅是治学严谨、成绩卓著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我国地球科学的组织者、领导者。他参与了诞生不久的新中国地质科研机构的组建工作,制定我国地质科学机构的布局和发展计划,多次亲赴地质调查和国家建设第一线,指导和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期间,尹赞勋协助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制定了各项具体科学政策,如第一次全国地学科学规划、我国十年地学学科规划和专业规划等,成功组织召开第一、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和其它一系列大型的科学会议。他在北京地质学院任职期间以及在后来的科研活动中,始终重视青年一代的成长,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培养起一批专门人才。尹赞勋先生晚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青年时代科学救国,为国家、为民族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成为我国科学界的楷模和青年科研人员学习的榜样。

No 13

俞建章

中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教育家。1899年1月12日生于安徽和县。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河南中州大学助教。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33年升副研究员,赴英国留学。1935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1937年兼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兼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1941年任重庆大学地质系系主任。1945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代理所长。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无脊椎古生物组主任,年末调任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地质科主任。1952年任东北地质学院教授、地质勘探系系主任兼地史古生物教研室主任,仍兼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首批学部委员。1964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1980年10月3日在吉林长春市病逝。

俞建章毕生从事古生物地层学研究,最擅长的是珊瑚化石研究。早年曾发表“丰宁系(中国下石炭纪地层)之时代及其珊瑚化石之分带”(1931)、《中国下石炭纪珊瑚》(1933)、《中国南部丰宁系珊瑚》(1937)等重要著作。他建立了中国下石炭统的4个珊瑚化石带,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国早石炭世生物地层学奠定了基础。1963年,他发表了“论述泡沫内沟珊瑚与六射珊瑚的关系并建立中珊瑚目与泡沫内沟珊瑚科”一文,为探讨皱纹珊瑚与六射珊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线索。他晚年与人合著发表了“中国下石炭统的异珊瑚”(1979)和“论异珊瑚”(1980)等文,发现了异珊瑚新类型、填补了中国这个门类的空白。他又致力于石炭纪和二叠系珊瑚之综合系统研究,发表了《石炭纪二叠纪珊瑚》(合著,1983)。他是国内珊瑚古生物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俞建章对其他门类化石研究也有重大贡献。1930年他发表的《中国中部奥陶纪头足类化石》是我国论述华中西南区奥陶纪直角石类动物群的第一本专著,为我国奥陶纪鹦鹉螺类化石生物学、生物地层学及古生物地理学研究奠定了是坚实的基础。此外,他对三叶虫、腹足类、菊石、海绵等门类化石也有很好的研究,发表了诸多成果。

俞建章长期从事地质教育事业。他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和东北(长春)学院担任领导期间,首先以一名普通教师身份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不但教好课,搞好科研,更抓紧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设备建设,又根据国家需要培养了多批研究生,对中国地质科研力量的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No 14

袁复礼

袁复礼,河北徐水县人。1893年生,1987年逝世于北京。

1913至1915年袁复礼在清华大学高等科学习。1915年留学美国,先后在伯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学,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10月回国后,把当时新兴的地貌学引入国内。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期间,参加了河南“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工作。1921年底至1922年初,积极参加中国地质学会的筹建工作,是该学会的创始会员之一。

1923年5月至1924年8月,在甘肃作地质调查时,首次确定了我国具有早石炭世晚期地层,并采集到袁氏珊瑚等许多新化石种属,对我国石炭纪地层划分和古地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1932年,他作为成员之一参加了由中、瑞合作组成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到西北考察,并任中方代理团长3年。在长达5年的蒙新地质考察中,全靠骑马、步行,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他在新疆的工作,影响最大的是,1928年在新疆吉木萨尔县三台大龙口首次发现了水龙兽、二齿兽和袁氏阔口龙等三叠纪爬行动物化石。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称赞。为此他获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北极星奖章”,大大提高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1932年,他参加创办了清华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和系主任工作。

1937年,日本入侵我国后,他在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任教授。全国刚解放,他应燃料工业部的要求,与北大地质系配合,积极组织教学力量,培养了200多名新型地质人才,为建设初期地质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开设《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编出了中国第一本《中国第四纪地质学》教材;首次提出了中国第四纪地质特点和分区。成为我国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创始人。

85岁高龄时,他还孜孜不倦地指导培养研究生,并参加编译了《现代科学技术司典》、《韦氏大辞典》;审校了《英汉常用地质词汇》、《英汉地质词典》等外语工具书;重新回忆整理发表了西北考察回忆录。袁复礼教授为祖国培养了几代优秀的地质学家,堪称“桃李满天下”。

No 15

章鸿钊

章鸿钊是中国地质事业的著名的创始人之一。章鸿钊在1877年3月11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51年9月6日逝世于南京。

1899年22岁时考取秀才,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1908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学系,1911年毕业于该校,为中国选学地质学并获理学士学位的第一人。1911年夏,章鸿钊回国后在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讲授地质学课程。武昌起义后离校南归。

1912年(民国元年)1月,孙中山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时,实业部矿政司设地质科,章鸿钊担任科长,草拟“中华地质调查私议”,主张政府应大力开展全国性地质调查,同时建议举办“地质研究所”,并附有简章,是中国最早的建立地质科学机构、培养地质人才的规划。1912年秋政府迁至北京,章鸿钊重返北京,实业部改为工商部,他仍任下设的地质科科长。并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地质矿物学讲师。

1913年春,章鸿钊与丁文江在北京筹备创办隶属于农商部的地质研究所,该研究所1913年秋开学,1914年起任所长,培训了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等22位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地质骨干。为1916年在北京成立农商部地质调查所造就了人才。并与翁文灏合著了《地质研究所师弟修业记》;任地质调查所地质股股长。

1917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恢复招生,章鸿钊教授矿物学。

1921年9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讲师。

章鸿钊是一位爱国主义者,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开始后,章鸿钊因故留居北平。但拒绝日伪登门聘请。继续编纂《古矿录》。1938年闭门修改《古矿录》。1939年为该书补作古矿分布图。

1943年迁居上海,完成自传《六六自述》。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受聘南京国立编译馆;编《岩石学名词》和《地质学论丛》;获中国地质学会葛利普奖章。

1950年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顾问及中国科学院地质学科专门委员。

章鸿钊为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1922年他与丁文江、翁文灏等26位中外地质学家,倡议发起创立了中国地质学会。1922年1月在北京西城兵马司9号(现为15号)召开了筹备会议,并被推选为该会的首届会长。

欧洲最古老的遗迹(欧洲的考古发现新证据颠覆历史)(7)

考古学发现亚当夏娃遗骸的是真的吗?倘若是真,年代有为多少呢?

1993年6月19日香港《文汇报》报导一篇题为《亚当夏娃骸骨并葬于一墓穴》的消息。内容说:考古学家在耶路撒冷附近挖掘文物时,发现了保存良好的亚当、夏娃的骸骨。经测试,此即被《圣经.》称作人类始祖的夫妻。专家们在两具骸骨边发现一张挂图,经鉴定发现,图中除提及亚当、夏娃名字外,还详细描述两人在伊甸园中务农和从事采集的情况。(由神作导师,亚当夏娃在这片沃土上嬉戏和兴盛起来,显示这片沃土就在这一带。)  法国考古学家艾斯塔弗 古尔具特博士说:“对我而言,此次挖掘中最令人惊奇的最有说服力的是,男性的骸骨少了一根肋骨,而女性则多了一根。没有迹象表明男性的肋骨被截去或折断。我是科学家,而非仅仅欣赏优美动听的故事。这骸骨与现代人的骨架十他相象。  宗教领袖们喜出望外,认为经过这么多年,最终可切切实实地证明了亚当、夏娃确有其人,可激发数以百万男女信奉基督教。  一组驰名遐迩的考古学家,正在准备对挂图进行研究。  梵帝冈已正式提出,一旦对骸骨测验了结后,将把此挂图运往意大利存放。  法医官艾戴尔 理查亚说:“男性骸骨5英尺又6英寸(1.676)米,女性骸骨有5英尺(1.524)高,两人死因不明,但显然是死于同一时间,由其后代把他们葬于洞穴,用挂图记录了生平,与死者培葬。”挂图说:他们为干旱所困,不得不离乡背井。”现在考古学家们正把注意力集中到亚当、夏娃降世时的地址,以找到伊甸园之所在。保罗 巴鲁尔特相信:“囿于当时活动能力,出入全靠步行,伊甸园不会离洞穴太远。”  这个消息的据实报导,震惊了世界,使基督徒们兴奋不已。《圣经》中对人类起源的叙述,过去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神话故事。基督徒们从心灵上完全接受《圣经》这种人类起源的观点,但无实体证据,而此次考古学家的发现,正为《圣经》的记载提供了考证的确切依据。这是巧合还是机遇?应该表彰科学家的功绩,但更关键的应该说这是神适时的安排。  1998年第9期《科学博览》杂志,发表《寻找夏娃》一文,内容说:今年初,美国的《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科学动态报导,题目为《寻找亚当和夏娃》,认为现代人类的祖先是出自同一位女人。今天地球上每个人的体内都有这位祖先的基因,也就是说世界上50亿人彼此都有血缘关系,科学家称这位女人为夏娃。  今天,新一代的人类学家,利用他们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并依靠先进的分子生物学作指导,研究了人类遗传的各种基因和突变,作出了许多重大发现。一位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女科学家,作了一个有意思的试验,她把分别取自亚洲、非洲、欧洲的147个妇女,甚至一位澳大利亚土著妇女的婴儿的胎盘,放入一个大功率搅拌式离心器,破碎其细胞分子,最后得到含有纯净DNA的透明液体。(DNA是脱氧核酸的简称,是储藏、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个片段)。这种基因不是来自婴儿的细胞核内部,而是细胞核外部,称为线粒体基因。  从基因学说知道,线粒体基因具有维持细胞生命力的能力,这是最基本的功效。60年代时,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这里面还含有人类的各种基因。到70年代后期,更发现它里面含有自己的DNA和核糖体,这两者在遗传上都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只有通过母体遗传下去。科学家把147个婴儿的这种基因,作了比较后发现,基因间的差异极小,而区分不出它的人种。这些说明了是夏娃的女儿们把基因传下来的,因而他们就这样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现代人是起源于一个地方。  这个消息论述了最新科学的遗传基因理论研究结果,发现全人类各人种有共同的祖先,也就是说都出自一个母亲,这符合《圣经》。这位母亲就是《圣经》中的夏娃,这一发现对进化论是极其严重的冲击,进化论认为人类是由各种猿猴在各地进化而来的。  此次亚当,夏娃的骸骨在耶路撒冷发现,耶路撒冷是古犹太国的京城和现代以色列国的首都,以色列国在亚洲,亚当、夏娃无疑生活在亚洲,这个地方就是伊甸园。  古尔具特博士所说:“此次挖掘中最令人惊奇和最有说服力的是男性的骸骨少了一根肋骨,而女性则多了一根。”这一事实验证了《圣经.创世记》二章上神创造女人的描述,虽然文字叙述不同,而男性少一根肋骨,女性却多了一根的事实是真实的。其次是骸骨与现代人的骨架十分相象,这就告诉我们:人从何而来!而且这次的发掘比较完整,更有挂图说明,提供了骸骨的姓氏和生平事迹,都与《创世记》的叙述相符合,如务农、采集等原始生活与伊甸园中的生活写照遥相呼应。  现在让我们再欣赏《圣经》中对人类起源叙述的优美文字。《圣经.创世记》前三章详细描述了人类的起源,认为人的本质是“尘土和神的一口气”,死后的肉体仍化为尘土,生气复归神,人类是由神创造、亚当夏娃传生下来的。

欧洲最古老的遗迹(欧洲的考古发现新证据颠覆历史)(8)

千年女尸产下14斤"活女婴" 是真的吗

【是真的】千年女尸产下14斤活婴创造了人类的奇迹,据悉孩子的父亲疑似守夜的保安因为难以抗拒古尸的诱惑强奸了古尸,导致古尸怀孕产下活婴。这则新闻在开始的时候震惊全世界,不过后来又有人辟谣说是谣传。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据莫斯科胚胎学家奥古鲁夫医生透露,这个婴儿为女性,被命名为“特灵娜”。其母体女尸被埋在温度低至摄氏零下70度以下的一堵雪墙里。死者年龄有20多岁, 胎儿已逾七个月。科学家们将女尸浸在充满氧溶液的金属箱内。在尸体软化后,经x光透视,科学家发现有胎儿在母体内。经剖腹手术后,科学家取出仍在“冰冻”状态的胎儿,重7公斤。她在一只特别的器皿记忆体放不久,器官开始运转,心脏开始跳动,婴儿竟“活”了起来。在对母体进行研究后。科学家认为母体是在死亡后立即被雪封起来的;因此体内胎儿“生机”没有被破坏。由于母体感染了一种不知名的病毒而导致死亡,婴儿也在“活”了72小时后,因受同一病毒感染而夭折。除了这则消息外,有美媒称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据美国《世界新闻周刊》报导,一埃及考古小组2012年3月在开罗发掘出一具已逝世超过3000年的经防腐处理女木乃伊。但该学院负责人塞尔德最近获得一个惊人发现,证实这具木乃伊竟在出土后怀孕,至今其腹中胎儿看来已有八个月, 经超音波检查后得出胎儿正常成长。而该学院看守人西塔尔被指是胎儿的父亲,他也承认自己难以抗拒女木乃伊的美色,不禁对她表达爱意。这个估计将在不足两个月后临盆的木乃伊,现时存放在学院内。塞尔德表示,他们从未想过木乃伊竟可怀孕,但事实却又发展到如此不可思议的地步。以塞尔德为首的研究员肯定,这具女木乃伊在被发现时没有怀孕的迹象,他们安排了西塔尔负责 。不可思议:女木乃伊被看守人“强暴”并怀孕据美国《世界新闻周刊》报道,一埃及考古小组在开罗发掘出一具已逝世超过3000年的经防腐处理的女木乃伊。

最新文章

  • 四大天王是哪四个明星(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刘德华成名最早)

    张学友1961年7月10日出生于香港,他的唱功了得,截止到2000年,唱片销量已经达到了6000万张左右,不管男女老少都是他的粉丝。每次他开演唱会的时候都座...

    娱乐八卦 发布时间:2023-07-27 17:22:01
  • 桃花是什么季节开的(每年春季3-4月份观花树木)

    桃花在每年春季3-4月份开放,属于早春主要观花树木,也是我国传统园林花木品种之一,花期时间较短,每一朵花仅开放15-20天就凋谢,但观赏性较强,花...

    环球博览 发布时间:2023-07-27 17:21:20
  • 水浒传中托塔天王晁盖为何身亡(托塔天王晁盖的事件)

    晁盖是山东省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财主,与宋江一样同为地主阶级。晁盖此人武功超群,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八方好友。仗义疏财,凡是投...

    历史秘闻 发布时间:2023-07-27 17:20:46
  • 武神赵子龙有几个媳妇(赵子龙妻子历史简介)

    樊夫人是《三国志》中记载樊夫人是赵云第一个娶的妻子,是东汉桂阳太守赵范的亲人,和赵云同为常山人,在赵云尚未出山和刘备结识时就已经结为夫妻...

    历史秘闻 发布时间:2023-07-27 17:19:56
  • 何政军老婆个人资料(并非圈内人士为爱放弃事业)

    2021年12月21日,老戏骨何政军罕见的将自己妻子的恩爱照片秀了出来,何政军的妻子叫做范雨,她并不是娱乐圈之中的人士,两人在云南相识,当时的何政...

    娱乐八卦 发布时间:2023-07-27 17:19:22
  • 世界上最可爱的青蛙(馒头蛙)

    馒头蛙有着小小的四肢和圆嘟嘟的身体,看起来像是一个会移动的小馒头一样,有着很Q的身体形态,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会忍不住想要把玩,不像普通青蛙...

    世界之最 发布时间:2023-07-27 17:18:16
  • Copyright © 2023 汇奇闻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渝ICP备2023001382号-4